【英國奧斯卡 #BAFTA 完整入圍名單揭曉】
就如同美國的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AMPAS)所頒發的奧斯卡獎一般,大西洋另一側的英國影藝學院(BAFTA)每年也會頒發由該地電影專業人士評選而出的「英國奧斯卡獎」。英國奧斯卡的會員大約七千人,包含幕前幕後各領域的英國電影人(其中約 500 人與奧斯卡會員重複),因此可以說是最具有指標性與預測性的奧斯卡前哨戰之一(比金球獎重要得多)。過去記錄來看,英國奧斯卡與奧斯卡的入圍名單技術獎項重複性高達九成以上,而演員/導演/影片等大獎也有七八成的共通性。
今年入圍名單最大贏家為《#小丑》,共以 11 項入圍領跑,其次為《#愛爾蘭人》與《#從前有個好萊塢》,各入圍 10 項。金球獎大贏家《#1917》則以 9 項緊追在後(在金球獎揭曉前,英國奧斯卡已經完成投票了,兩者互不影響)。重新獲得推力的包含《#兔嘲男孩》、《#她們》、《#教宗的承繼》,以及驚喜入圍劇本獎的《A+瞎妹》。比預期表現差的則有《#賽道狂人》(僅有 3 項入圍)與《#別告訴她》(僅 1 入圍)。《#寄生上流》也未能橫掃(僅 4 入圍),也沒能入圍演員獎。
英國奧斯卡雖然指標意味濃厚,但還是要剔除掉一些他們過度力保本土英國片的趨勢。今年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鏗鏘玫瑰》的 Jessie Buckley 入圍女主角。儘管欣喜,但奧斯卡應該還是很難擠進去(奧斯卡這一席應該會給《別告訴她》Awkwafina 或《#Harriet》Cynthia Erivo)。
今年雙入圍者共有兩位:《兔嘲男孩》與《#婚姻故事》的 Scarlett Johansson ,以及《#重磅腥聞》和《從前,有個好萊塢》的 Margot Robbie。攤開所有演員入圍者來看,清一色全部都是白人,最佳導演入圍者也全都是男性,或許這會是本屆英國奧斯卡被人非議之處。
幾個遺珠: 《愛爾蘭人》Robert Deniro、《#痛苦與榮耀》Antonion Banderas、《#舞孃騙很大》Jennifer Lopez、《別告訴她》Awkwafina、趙淑貞、 《#我們》Lupita Nyong'o、《Harriet》Cynthia Erivo、《賽道狂人》Christian Bale、《1917》剪輯。
最終得獎名單於 2/1 頒獎典禮揭曉。
入圍數統計:
11- 《小丑》
10- 《愛爾蘭人》,《從前,有個好萊塢》
9- 《1917》
6- 《兔嘲男孩》
5- 《教宗的承繼》、《她們》、《婚姻故事》
4- 《寄生上流》、《火箭人》、《親愛的莎瑪》
——完整入圍名單——
※最佳影片
《1917》
《愛爾蘭人》
《小丑》
《從前,有個好萊塢》
《寄生上流》
※最佳英國片
《1917》
《Bait》
《親愛的莎瑪》
《火箭人》
《抱歉我們錯過你了》
《教宗的承繼》
※最佳英國編劇/導演/製片首部作品
《Bait》
《親愛的莎瑪》
《Maiden》
《Only You》
《Retablo》
※最佳導演
《1917》Sam Mendes
《愛爾蘭人》Martin Scorsese
《小丑》Todd Philips
《從前,有個好萊塢》Quentin Tarantino
《寄生上流》Bong Joon-Ho
※最佳選角指導(21年來最新新增獎項!)
《小丑》
《婚姻故事》
《從前,有個好萊塢》
《The Personal History of David Coopperfield》
《教宗的承繼》
※最佳男主角
《從前,有個好萊塢》Leonardo DiCaprio
《婚姻故事》Adam Driver
《火箭人》Taron Egerton
《小丑》Joaquin Phoenix
《教宗的承繼》Jonathan Pryce
※最佳女主角
《鏗鏘玫瑰》Jessie Buckley
《婚姻故事》Scarlett Johansson
《她們》Saoirse Ronan
《重磅腥聞》Charlize Theron
《茱蒂》Renee Zellweger
※最佳男配角
《知音有約》Tom Hanks
《教宗的承繼》Anthony Hopkins
《愛爾蘭人》Al Pacino
《愛爾蘭人》Joe Pesci
《從前,有個好萊塢》Brad Pitt
※最佳女配角
《婚姻故事》Laura Dern
《兔嘲男孩》Scarlett Johansson
《她們》Florence Pugh
《從前,有個好萊塢》Margot Robbie
《重磅腥聞》Margot Robbie
※最佳原創劇本
《A+瞎妹》
《鋒迴路轉》
《婚姻故事》
《從前,有個好萊塢》
《寄生上流》
※最佳改編劇本
《愛爾蘭人》
《兔嘲男孩》
《小丑》
《她們》
《教宗的承繼》
※最佳剪輯
《愛爾蘭人》
《兔嘲男孩》
《小丑》
《賽道狂人》
《從前,有個好萊塢》
※最佳攝影
《1917》
《愛爾蘭人》
《小丑》
《賽道狂人》
《燈塔》
※最佳配樂
《1917》
《兔嘲男孩》
《小丑》
《她們》
《星際大戰:天行者的崛起》
※最佳聲音設計
《1917》
《小丑》
《賽道狂人》
《火箭人》
《星際大戰:天行者的崛起》
※最佳視覺特效
《1917》
《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
《愛爾蘭人》
《獅子王》
《星際大戰:天行者的崛起》
※最佳美術設計
《1917》
《愛爾蘭人》
《兔嘲男孩》
《小丑》
《從前,有個好萊塢》
※最佳服裝設計
《愛爾蘭人》
《兔嘲男孩》
《茱蒂》
《她們》
《從前,有個好萊塢》
※最佳妝髮設計
《1917》
《重磅腥聞》
《小丑》
《茱蒂》
《火箭人》
※最佳外語片
《別告訴她》
《親愛的莎瑪》
《痛苦與榮耀》
《寄生上流》
《燃燒女子的畫像》
※最佳紀錄片
《美國工廠》
《阿波羅11號》
《世紀球王馬拉度納》
《親愛的莎瑪》
《個資風暴:劍橋分析事件》
※最佳動畫片
《冰雪奇緣2》
《克勞斯:聖誕節的祕密》
《笑笑羊大電影:外星人來了》
《玩具總動員4》
※最佳英國短片
《Azaar》
《Goldfish》
《Kamali》
《Learning To Skateboard In A Warzone (If You’re A Girl)》
《The Trap》
※最佳英國動畫短片
《Grandad Was A Romantic》
《In Her Boots》
《The Magic Boat》
※最佳新星獎(EE Rising Star)
《別告訴她》《瘋狂亞洲富豪》Awkwafina
《敦克爾克大行動》《雙后傳》Jack Lowden
《A+瞎妹》《難,置信》Kaitlyn Dever
《Luce》《Waves》Kelvin Harrison Jr.
《Top Boy》《Blue Story》Micheal Ward